运河文化丨高邮马棚湾铁牛的前世今生

今日高邮 2020-03-26 15:47

到过江苏高邮文游台游览的人都知道,在秦观塑像东北不远处,静静地匍匐着一只比真牛还要大的铁铸水牛,它叫马棚湾铁牛。即使其作蜷伏状,也仍然有170厘米长、75厘米宽、68厘米高,因牛身与底座浇铸在一起,所以重约2.5吨。一般铁铸的东西无论是人还是物,都较为粗糙,但这只铁牛的造型非常逼真、工艺十分精细,就连牛的眼神都刻划得惟妙惟肖,让人赞叹不已。如果你再细心察看,就会发现在牛背的一侧还浇铸着四句铭文:惟金尅木蛟龙藏,惟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伏镇奠维扬,永除昏垫报吾皇。

铭文下面还有一行小注:辛巳午日铸。从铭文看,这铁牛是用来镇水的。

马棚湾铁牛

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对于自然灾害认识不足,认为造成水患的原因是水下有蛟龙等怪兽在兴风作浪,而怪兽怕铁器,所以常常在经常闹水患的地方浇铸铁制的动物来镇伏。据有关资料记载,北方旱作地区一般用铁狮镇水,而南方水田地区则用铁牛镇水。

相传最早用铁牛镇水的是明代的刘伯温。他通天文、会地理,曾在运河沿线直到入江的地方安放九条铁犀以镇水。在距高邮城东北角不远的北澄子河边有个叫做“牛缺嘴”的村子就曾安放过一只铁牛。据《高邮县地名录》介绍,该村就是因那铁牛的嘴旁缺了一块而得名。当然,马棚湾铁牛并不是刘伯温浇铸的,因为这条铁牛上浇注的铭文下一行小注写得很清楚,这铁牛铸造于辛巳年,也就是公元1701年,这一年是清康熙四十年。

高邮湖

高邮是水乡,地势低洼,是常闹水患的地方。从《高邮州志》里可以看到,不仅刘伯温所生活的明代经常闹水,到清代,水患有增无减。特别是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起,高邮的水灾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不是决堤就是倒坝。而险工患段最严重的就是马棚湾、清水潭一带。

高邮清水潭(王林山摄)

清康煕年间,时为高邮知州孙蕙幕宾的蒲松龄曾亲眼目睹清水潭水患,他在《清水潭决口》一诗中描写得非常真切:

河水连天天欲湿,平湖万顷琉璃黑。波山直压帆樯倾,百万强弩射不息。东南濈濈鱼头生,沧海桑田但倾刻。岁岁滥没水衡钱,撑突波涛填泽国。朝廷百计何难哉?唯有平河千古无长才。谁能负山作长堤,雷吼电挈不能开。民不竭力,国不竭财,官不苦累吏不催。蔀屋缓输天子乐,千秋万世不为灾!

康熙在清代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六次南巡并非游山逛水,而是关心民生、体察民情,特别是关心运河沿线的水患灾情。据《高邮州志》记载:康煕二十八年,他第二次南巡,专门到高邮清水潭视察河工;康熙三十八年他第三次南巡,驻跸界首,派人测量运河水位,清水潭、九里等处水位,命速修高邮隔湖石堤和运河东堤;康煕四十二年,他第四次南巡,视察高邮河工宿嵇家闸;康熙四十六年,他第六次南巡,路过高邮,又一次视察河工。为治理水患,康熙在马棚湾、清水潭及高邮其他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疏浚运河、挑浚永安新河(清水潭)、建六座减水坝、修治运河东西堤等。除此而外,他还命河工总督张鹏翮铸造了九牛二虎一只鸡。“九牛”由北向南依次安置在淮阴的码头、武墩、高埝,高邮的高良涧、蒋坝、马棚湾,江都的邵伯及邗江等地的险工患段上;“二虎”是两条壁虎,镌刻在扬州东北壁虎坝两边的墙壁上;一只鸡”是一只公鸡,镌刻在邵伯嵇家闸闸壁上。

马棚湾铁牛是这九牛中的一牛。在清代和后来的民国期间,马棚湾和清水潭还是经常闹水灾。特别是在民国20年,有一次马棚湾清水潭倒口子,高邮死伤很多人,那镇水铁牛只能眼看着洪水肆虐而徒唤奈何。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寇侵占高邮,他们听说马棚湾铁牛的肚子里藏着金心银胆,贪心顿起,用小钢炮轰击铁牛的肚子,但什么也没有找到,至今铁牛肚子的一侧还有一个大洞。20世纪70年代末,铁牛被搬至高邮人民公园内,后来又被视作文物珍品安放于文化胜地文游台的草坪上。

马棚湾铁牛身上的“伤口”

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运河的管理,不断拨款对大运河进行疏浚、拓宽、裁直,河堤培厚加高,河坎修砌石坡,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汛期中马棚湾和清水潭再也没有倒过圩、出过险。

2013年6月,为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高邮市文物局会同马棚镇将存放于文游台景区内的马棚湾铁牛,迁回至马棚湾运河东堤险段,并在四周设栏杆保护。现在,马棚湾镇水铁牛只能作为一件文物静静地让游人们去观赏、怀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