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邮城秀才王寅其人其事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般读书人所走的道路,也是当时读书人的追求与梦想。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步入仕途,首先必须取得秀才的功名与资格。秀才,才之秀者。秀才相对于举人、进士,虽为初级等次,却是步入仕途的一道必须跨越的槛,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清末邮城秀才王寅,字宾谷,生于清道光年间。他是高邮“双凤堂”王氏第十七世孙(“双凤堂”为明代皇帝御赐,为“三槐堂”王氏一分支)。自应试泰州海陵中秀才后,王寅不慕荣利、无意进取、甘守清贫、潜心钻研学问,认真教书育人;他情趣高雅、品似“梅竹”、为人正直、轻财重义;他带领族人续修家谱,带领同仁即邮城的“文人墨客”修缮“文游”......他虽为秀才、教书先生,但在邮城却是一个高雅多才、德高望重、颇受人尊重的秀才。
时局动乱,科考久停。王寅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例授徵仕郎(清代为从七品文官),生活倒也殷实、安逸,后父亲不幸早逝,家道中落。王寅自幼聪颖,生性刻苦好学,童年时期,即能熟诵“四书”“五经”以及“诸子百家”等,且工诗词书法、习画弹琴,在童生中可谓佼佼者。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应试秀才之际,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数省,并很快占领了南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长达十年有余。时局的变化与战乱,使清廷被迫停止科考数年之久,从而粉碎了不少读书人求取功名的梦想,王寅就是其中之一。
应试海陵,考中秀才。虽然科举考试久停,生性好学的王寅,并未放松对学业的钻研。他刻苦攻读、勤奋不辍,学业不断长进。随着战乱的平息、时局的稳定,清廷逐步恢复了科考。此时,他的同窗好友强邀王寅一同赴试,王寅顺利地通过了县考,并赴泰州海陵参加了府考,中了秀才。在海陵应试时,学吏不仅欣赏其文,更为赞赏他的楷书,称他的楷书(小楷)似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钟繇。钟繇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后人称其为正书之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前辈,后与书圣王羲之齐名,合称“钟王”。泰州学吏如此欣赏王寅的楷书,可见王寅的书法非比一般。
钻研学问,教授乡里。由于多年战乱,清廷渐衰,官场昏暗,加之家境贫寒,王寅虽考中秀才,却绝意进取。为维持生计,他自办学堂,教授乡里。由于他具有秀才的功名与资格,且博学多才,邮城一些大户人家,都慕名把孩子送到他的门下,拜其为师,如城里焦家巷的“王家少爷”、城外的“杨家公子”等,均是他的学生。还有一些寒门好学子弟,他也敞开大门予以接纳,不讲门第、不计薪酬。他治学严谨,办学认真。他仿古训,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立德、立功、立言”的远大志向。经他教育培养的学生,后来有不少都成为邮城身份各异的知名人物。王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潜心钻研学问,尤擅作词。他的词风典雅纯正,婉转含蓄,讲究意境;词的结构、音律、语言也很讲究。他一生作词数篇,有对自然景物的即景生情、即物起兴之作;有诗人兴会把酒唱和时的抒情;有对诗人、好友远行或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与思念;还有对人生的坎坷、生活的清苦和孤独寂寞时的诉说与哀叹......都收集在《北海渔唱词集》一书中。
情趣高雅,品似“梅竹”。王寅兴趣广泛且高雅,他莳花种竹、画梅弹琴。他的住所、书房及院落都种着不同时节的花草,尤其喜爱竹子和梅花,并经常以此观赏,写生作画,有梅竹图、梅花傲雪图、竹影图等。他画技精湛,注重气势和寓意,尤其是梅花,超然出尘。邮城民间至今还保存着他的相关作品。他安贫乐善、轻财重义、同情弱者,经常免费为贫者、弱者写诉状,并充当辩护人。当打赢官司,原告要用重金酬谢,他断然拒绝。为了生计,王寅常常承接一些官行课本的书写和制版。官行课本的制版时间紧、要求高、薪酬低,他经常夜以继日、勤笔不休。夏编修子钖(此人为清代高邮夏府夏之芳玄孙,同治二年进士,殿试二甲第二,与南皮张之洞、江夏何金寿齐名。曾授翰林院编修、山西主考、四川学政。)与王寅为契友。他俩交往甚密,经常在一起研讨诗词。因王寅少时曾拜名师学琴,心手两逸,余音袅然。有时王寅抚琴,子钖唱和,甚为和谐高雅。子钖对王寅的人品十分敬佩,尝赠以句曰:“兴来竹叶常为友,清到梅花似此翁”,称王寅情趣高雅,以竹为友,并将其喻为“梅花”。这既是对王寅高雅的情趣和爱好的概括,更是对王寅的为人品质的赞美与肯定。
续修家谱,修缮“文游”。王寅是“双凤堂”王氏第十七代世孙,辈分较长,德高望重。“双凤堂”王氏原为高邮名门望族,人才辈出。为使王氏族谱世代传承,光绪十七年,王寅组织族人续修家谱,他任总成,王金城等人为修辑(此人曾在福建多地任知县,为画家王陶民的父亲)。他除了对族人的辈分、身份进行确认,还亲自书写,其字迹工整隽秀,并制版印刷。在续编家谱中,时任淮安府教谕的谈人格(同治庚午考取江南第一名优贡,光绪十四年举人,著名作家汪曾祺外曾祖),进士宋子联(光绪十六年进士,军机章京,官至四品),还为其家谱作序言。由于“双凤堂”王氏系衍“三槐”,名标“双凤”,为“三槐堂”王氏一分支,相传“文游台”四贤之一的王巩,是“双凤堂”王氏的始祖,有其直接的宗族渊源。因此,每年王寅都要等人牵头组织邮城的“文人墨客”,赴文游台祭祀“四贤”及祖先,并捐款修缮文游台。夏子钖、谈人格、宋子联等著名文人更是其倡拥者,此举延续多年。
清末邮城秀才王寅,年八十七卒。他一生以教书为生,潜心专研学问,不仅著有《北海渔唱词集》等,而且创作了许多的书画作品。令人痛心和可惜的是,有不少诗词及书画作品在“文革”期间毁于一旦。所幸其《词集》稿本和刻本仍分别收藏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更为可喜的是,他所临写的三国时期曹子建等隶书作品被徐平羽先生(原文化部副部长)收藏。此作品去年作为红色珍遗品参加了西泠印社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同时还收入了吉林美术出版社《静风堂藏书画选》。
王寅的《词集》中还记录了他与清代邮城著名文人夏子钖(字路门,一字銮坡)、谈人格(字孚远)等之间交往的轶事。如百字令·为銮坡先生招往扬州广陵与诸词客作消寒会付梓践此赠之;沁园春·为夏路门太史题裕园图;菩萨蛮·和谈孚远詠鼻烟壶等。所有这些为研究高邮古代人文和名人逸事提供了确凿的依据,也为高邮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古老而美丽的画卷增添了一笔不可或缺的色彩。
作者:王国成